中房报·城镇
A+
既要少更要好,四川特色小镇严管背后的逻辑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12-08 11:58

日前,四川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按照“严定标准、严控数量、统一管理、动态调整”原则,建立全省特色小镇清单和创建清单。这意味着,特色小镇的建设将再次严控。


之所以说“再次”,是早在今年6月,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四川省特色小镇名单和创建名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已经提及类似观点。那么,严控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如何严?


全省总量控制在50个以内,且小镇的各项指标必须接受考核监督


严控,最直观的体现在数量上。


四川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透露,此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已明确:人均GDP不足1万美元的省份,特色小镇保有量不得超过50个(含50个)。按汇率计算,去年,四川人均GDP并没有突破1万美元大关,特色小镇动态保有量只能控制在50个以内。而根据通知,四川特色小镇现有17个、创建名单24个。


认定命名的流程,变得更为严格。


根据意见,除省政府外,其他任何机构、社会组织、市场主体不得再命名特色小镇,未纳入特色小镇清单和创建清单的以市(州)人民政府为主体进行分类处置。


更早之前的通知表述同样直白:除省政府外,其他任何机构、社会组织、市场主体不得再命名特色小镇,未纳入特色小镇名单和创建名单的不得以特色小镇之名进行宣传推广、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对行政建制镇和传统产业园区错误命名的虚假“特色小镇”、单纯房地产开发等项目自我冠名的“某某小镇”,以及停留在纸面上、未开工建设的虚拟“特色小镇”,要立即除名。省直有关部门(单位)要按程序及时废止此前印发的特色小镇文件。


严控,更体现在看得见的硬指标上。


先看规划,根据意见,特色小镇的规划面积控制在1—5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不少于0.5平方公里,文化等特色小镇规划面积上限可适当提高。而且,特色小镇建设用地亩均缴纳税收额不低于10万元/年。同时,坚决防止破坏山水田园和大地风貌。


再看风险防控。意见中,有两条提法十分罕见:严防政府债务风险、严控房地产化倾向。具体而言——


要注重引入大中型企业作为特色小镇主要投资运营商,坚决避免政府违法违规举债建设,县级政府法定债务风险预警地区不得通过政府举债建设特色小镇。


合理确定居住用地比例,从严控制房地产开发。除原有民居外,特色小镇建设用地中住宅用地占比不超过30%,防范“假小镇真地产”项目。


这些指标的设置,自有用处——今后,进入全省特色小镇创建清单,考核通过后按程序转入全省特色小镇清单;进入全省特色小镇清单,省新型城镇化工作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进行评估,实行有进有退、优胜劣汰。而考核与“升降级”的重要依据,就是前述指标。


为何严?


供给侧改革,让特色小镇真正有“特色”


业内人士评价,严控特色小镇建设,源于过去多年来的建设太多、认定太滥太宽,以及由此衍生的诸多问题。


很难说清特色小镇一词源于何处。但国家层面提出加强特色小镇建设,是2016年。这年7月,住建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当年10月,全国第一批127个特色小镇名单出炉。彼时,互联网小镇、生态小镇等概念勃兴,不少特色小镇如雨后春笋。


“一拥而上。”成都某城镇设计单位负责人坦言,2016年之后,在“特色小镇”概念风行之后,其命名权已经不再是住建、发展改革、财政三家单位的“特权”。在其他业务主管们介入下,森林小镇、康养小镇、文旅小镇等随后进入人们视野。前述负责人坦言,曾在一个乡镇,一次性见到六七块各种名目特色小镇的牌匾,“有的甚至是各类协会颁发的,有的还没建成牌子就给发了。”


过多、过滥,这是社会对特色小镇的印象。不仅口碑不佳,运营过程中的失败案例频出,更是让不少建设运营主体背上了债务负担,也影响了公众对特色小镇的评价。


例如,陕西咸阳市礼泉县的东黄小镇,系2015年前后斥资5亿元打造的特色小镇。但如今,早已门可罗雀;江苏的常州市杨桥古镇,2008年便开始布局建设,结局如出一辙……一拥而上者不少已经折戟,“空心镇”“鬼镇”并不少见。


业内认为,“千镇一面”“挂羊头卖狗肉”之下的特色小镇没有“特色”,是最根本的因素。“除了名字,建筑风格和特色小吃基本一模一样。”这是不少游客在游历特色小镇的一致的“吐槽”。


眼下,严控数量、严把质量关,其目的就是想让“特色”名副其实。同时,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让特色小镇发挥其衔接城市与乡村作用,为城乡融合、新型城镇化、共同富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怎么建?


以产业为核心,为特色小镇打牢“地基”


特色小镇怎么建?


先看定位。意见提出:特色小镇是一种微型产业集聚区,具有细分高端的鲜明产业特色、产城人文融合的多元功能特征、集约高效的空间利用特点,既非行政建制镇、也非传统产业园区。


何为微型产业聚集区?答案是,重在培育集聚细分产业,承接中心城区转移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增强生产生活、公共服务、文化旅游等功能。最终,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平台、新型城镇化建设新载体、城乡融合发展新支点。


再看建设途径。


产业是“当头炮”。具体来说,坚持“一镇一业”“一镇一品”,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打造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产业。控制指标是:特色产业投资占总投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60%,全员劳动生产率原则上不低于20万元/人,文化旅游类特色小镇接待游客人数原则上不少于50万人次/年。


“没有产业就没有基础,自然就没有特色和产出。”四川省社科院相关负责人认为,这些指标就等于在给特色小镇“施压”,“不然,这就背离了特色小镇的定位和建设初衷。”


就业紧随其后。其控制指标是:“三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原则上不低于20%;先进制造、科技创新、创意设计、数字经济类特色小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原则上不低于2.5%;吸纳就业人数原则上不少于2000人。


其他方面,在产城人文融合上,特色小镇绿化覆盖率原则上不低于30%。至于建投资运营机制,则以企业规模投入为主、政府有效精准投资为辅。而且,建设期内建设用地亩均累计投资额原则上不低于200万元。


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认为,这些涉及投入、产出、就业等领域的指标基本就是“红线”和“高压线”。如此一来,可以倒逼各地在建设过程中提高建设运营管理水平。最终,让特色小镇变得更加“名副其实”。


编辑:温红妹
标签:四川,特色小镇
0
0
评论(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Copyright2018-2020 CREBZFB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51690号-1

京公安备:11010502039233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5767558

中国房地产报

房地产行业门户

打开APP
Close moda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