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房报·首页轮播
A+
“城市复兴”先行者吴晨:希望我的作品可以为城市为人民服务

中国房地产网

2022-01-10 20:24

本期嘉宾:吴晨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首钢集团总建筑师

吴晨,一位知名的建筑师、规划师以及城市研究学者,首位获得“英国皇家特许建筑师”等国际称号的中国大陆建筑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首钢集团总建筑师。首提“城市复兴”理念,以赋予城市新的使命,希望自己的设计理念、思想、行动、实践与社会发展的时代和背景契合,被人民所接受,被城市所接受,就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中房报记者 马琳 刘洋 北京报道

青色的云,层叠的远山,云蒸霞蔚中矗立的城市与中信大厦,光影交替中,一种磅礴之气涌来。

这是一张风景图,吴晨最近在朋友圈中晒出。

光影中的中信大厦是吴晨设计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设计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尊”的理念,并以中国传统容器“尊”命名;这个名字也是吴晨亲拟。

吴晨不仅设计了这一具有中国文化的建筑,他还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推动中国城市复兴、历史文化上面,京西首钢园区、大栅栏片区、北京坊、什刹海与南锣鼓巷,他均通过结合所在区域的历史完成了它新的使命。吴晨博士论文研究方向也是“城市复兴”。

“对一个建筑师来说,他应该具有能力去关注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他所涉及的一些具体的物质空间,应该要有这种能力从社会不同维度关注到人居环境的提升和改善,以及创造宜居的人居环境。”吴晨表示。

吴晨更认为,人类的未来在城市,越来越多人口会汇聚到城市追寻美好的幸福生活和人生理想,因此从更长维度看,只有城市复兴才能担当起这一伟大愿景和重任。

吴晨提出的“城市复兴”理论已慢慢被社会所接受。

实际上,这一路走来并不是很顺利。2002年,当吴晨最早提出“城市复兴”理论时,曾遭到质疑;2016年,他和团队曾以“人民城市”这一主题参加2016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竞标,无疾而终。被质疑,不被认可,但吴晨从来没有妥协过,他和他的团队、他的作品依然信奉着自己的理念前行,经年累月。

吴晨认为,作为一个专业技术人员,没有一种坚持和坚守,仅仅是希望通过某个作品吸引眼球,在短时间内获取认可,这不是他的人生哲学;他的人生哲学就是不断的努力和坚持、坚守。

“城市复兴”先行者吴晨:希望我的作品可以为城市为人民服务

吴晨,一位知名的建筑师、规划师以及城市研究学者,首位获得“英国皇家特许建筑师”等国际称号的中国大陆建筑师。受访者供图

2019年,吴晨看到了一则报道,豁然开朗,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这一年是习总书记在甘肃、上海考察期间,特别提到了城市的人民性问题,提到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城市建设中,一定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群众过得更幸福。

“习总书记的讲话给了我们莫大的信心和动力。”吴晨说,作为一名建筑师、规划师以及研究城市的学者,他的设计理念、思想、行动、实践与社会发展的时代和背景契合,被人民所接受,被城市所接受,被政府所接受,这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2021年12月初,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匆忙从代表北京“首都复兴新地标”的首钢园区工地上返回的吴晨向我们介绍了他这几年对于工作、事物、城市发展的思考,40分钟采访后已是下班时间,他又匆忙转身赶去了另一场会议。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和美妙瞬间,我们会在城市复兴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行。”他忙碌着,奋斗着。

吴晨的微信头像是中信大厦,在他名字后面缀着三匹马,他告诉记者,“这三匹马的意思就是马不扬鞭自奋蹄。”

“那些大师让我肃然起敬”

“城市复兴”先行者吴晨:希望我的作品可以为城市为人民服务

工作中的吴晨。受访者供图

生于北京长于北京的吴晨,1995年赴英留学、工作,成为首位获得“英国皇家特许建筑师”等国际最高专业称号的中国大陆建筑师。回国后,吴晨始终奋斗在实践一线,并矢志不渝地推进“城市复兴”的发展。

对于为什么关注到“城市复兴”这一层面,吴晨表示,作为一位成熟的建筑师应该具有关注到社会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方面的能力。回国以前,我在理查德·罗杰斯的事务所工作过,后来又长期跟随泰瑞·法瑞爵士。在英国期间,因为工作关系,我跟一些英国和欧洲的大师们也有所交往。我就会关注到一个现象,欧洲的这些建筑师,特别是比如说像诺曼·福斯特勋爵、理查德·罗杰斯勋爵这些上一代的大师,他们除了关注自身建筑的创新,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实际上他们是有非常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这种社会责任感尤其体现在他们成熟之后,年轻时代可能更多的是以建筑师的身份,到了中年或者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他们考虑的维度就更加广泛,更多关注到社会的公平、社会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交通的合理和城市就业率的增加等等问题,这个时候实际上就不仅仅是以建筑师的身份,而更多的是有着专业背景的社会发展的推动者。

这些人及他们的行事,深深地影响着吴晨。回国后,在面对日常事物、项目时,受上述因素影响,他就会尝试用更高的维度去思考问题。

采访中,吴晨还说了一组数据,现在全球城市化率已经突破50%,中国在最近40年经历快速的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后,城市化率已从19%升到了今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的63.89%,数字变化的背后是一个非常巨大的社会发展趋势。但对比欧洲或者美洲城市,英国城市化率早在1850年就达到了50%,美国在1920年就达到50%;北京目前城镇化率约在90%左右,仍然面临着新的挑战。

吴晨经常想,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它的愿景是什么,路径是什么,如何更好地创造和解决人居环境,在高度城市化率的今天,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所有这些都需要建筑师、规划师在一个更广泛的维度、宽广的视野上进行创造和实践,这就是为什么在20年前,即2002年通过对欧洲城市发展历程的梳理,对处于高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进行了一个研判后提出了“中国城市复兴”理念。

这一理念也与吴良庸先生提出的“有机更新”理念有所契合。1984年,吴良庸先生结合当时中国城市的发展提出了“有机更新”理念,与“大拆大建”“综合整治”等不同,他希望通过“有机更新”这一概念,尝试将城市的文脉、内在一些机制有效延续。在他眼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建设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保留相对完好者,逐步剔除其破烂不适宜者,顺其肌理、循序渐进的有机更新。

“从现在往回看,我们提出的‘城市复兴理念’是极具前瞻性的。”吴晨表示。

用行动去改变

“城市复兴”先行者吴晨:希望我的作品可以为城市为人民服务

首钢高线改造后的景象。摄影师/柳笛(受访者供图)

过去20年,吴晨不光提出了这一理念框架,同时还不断的实践、创造、探索城市复兴的路径。

为了挖掘出城市固有的文化价值。2016年时,吴晨和团队提出了“都与城”的思考;2017年又首次提到“北京老城”和“北京旧城”区别,过去几十年一直说的是北京旧城,特指的是二环路以内62.5平方公里,当时在《2016-2035北京总规》编制当中,他们提出建议把“北京旧城”改成“北京老城”,这一字之差体现了他们对于文化的一种传承、更加的尊重和发扬。吴晨认为,文化不仅是要传承,一定要发扬,如果仅仅是传承的话,它是缺少生命力的,只有持续地去发展去发扬才会有生命力。

2018年时,对于北京老城的院落胡同,吴晨第一次提出了“共生院”理念,“共生院”就是建筑的共生,人民的共生和文化的共生。这个理念一经提出,马上就获得了各方面的高度认可,现在已经用“共生院”这个专有词汇代替了原来的大杂院这些词汇,而且连续几年出现在北京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上。

他们实际上不光是去探寻、去思索,去寻找更好的路径,同时也认真去实现。“共生院”提出的背景就是从2012年开始,他们对于南锣鼓巷片区持续不断的更新改造,对它的环境的整治和修缮等工作。

大栅栏的工作可以追溯到2004年,那时吴晨就跟清华的师生一起合作,用了五六年的时间分两期,把1.26平方公里的整个历史文化保护区,用城市设计的方法为引领编制了控规。那是在北京第一次用城市设计的方法来引领,然后编制控规,这是创造了一个第一。

同时,他们又第一次在北京老城复兴和北京规划编制过程当中,使用了数字技术,就是用GIS来对所有的现状进行统计,然后对于未来规划管理,搭建了GIS的管理平台,当时在十几年前这种做法是非常超前的。

在这之后,从2011年开始又聚焦“北京坊”这个项目,用了大概将近7年时间。2017年年底北京坊第一期亮相,一经亮相就受到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和赞扬,大家看到原来历史文化街区还可以这么做。他们在保持了历史商业街区的肌理的基础上,又进行深入的创造,给它带来了新的活力。

“城市复兴”先行者吴晨:希望我的作品可以为城市为人民服务

首钢高线改造后的景象。摄影师/柳笛(受访者供图)

“我们对于北京老城实际上提出了一个指导思想:‘整体保护,积极创造,全面复兴’。‘老城复兴’在《北京总规》和《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当中明确体现,我们要创造新的文化和新的历史,这三个关键词成为我们对于北京的城市复兴的策略,实际上把它推广开去也可以应用到其他城市。”吴晨说。

目前,城市复兴已越来越多受到关注和认可,老城复兴已经写入《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

北京城市复兴新代表项目即是首钢,这也是如今吴晨下精力最重的部分,希望通过首钢的复法,推动京西区域的发展,以及文化的传承。

2020年以来,城市更新成为一种重要的以政府意志和政策为导向的国家行动,这也契合了吴晨在20年前所提出的城市复兴的正确性。

被质疑的年代

“城市复兴”先行者吴晨:希望我的作品可以为城市为人民服务

天安门广场北京坊。受访者供图

现在,提到“城市复兴”“人民城市”这些理念已经被广泛接受,并变成了一种国家意志,一种思想上的共识。此前,吴晨在推动这一理念时曾遭遇过否定。

2002年,吴晨在国内率先提出了中国“城市复兴”理论,当时在学术界就引起了不大不小的讨论,也有教授在媒体上发表文章,暗喻吴晨要“梦回唐朝”;“复兴”是不是就是对应衰败呢?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高速城市化的进程中,高楼大厦建设、新城发展一片繁荣,各地的塔吊、吊车比其他国家的总和还多,处在大建设的热潮中,一路高歌猛进。

中国的城镇化率,从1980年代的19%,以平均每年1.5%的速度在往前高歌猛进,处于一个高速发展阶段,到了2019年底已经超过了60%,在这次“十四五”规划当中,提出了从60%提高到65%的一个目标。

面对外界质疑,吴晨说,“复兴”可能对位的是一种衰败,是衰败之后的一种再生或者复兴。但更重要的是面向未来。其实,从英文的本意来说“复兴”是一种唤起自觉力重塑新形象的过程与突破性进展。

风波淡去后,2016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落地前夕,对外发布了主题设计邀请,吴晨和他的团队提交了申请报告,主题是“人民城市”,他们为此做了大量的准备,从项目的选择、场景的设计,包括一些衍生品、标识等都做了精心准备,他们当时希望创造一个历史上最好的中国国家馆展览,能够获得“金狮奖”,但“人民城市”这一主题最终未入围。

2019年,习总书记在甘肃、上海考察期间,特别提到了城市的人民性问题,提到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城市建设中,一定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群众过得更幸福。

这些说法令吴晨豁然开朗,“我们前面的探索工作真正获得了肯定,这也是为什么能在探索的道路上有这么大动力的原因,我们也会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行。我认为我们肩上的责任更大了,也希望所有的努力、所做之事可以放在一个更广阔、更长远的维度上进行推进,与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城市息息相关。”

被质疑,被不认可,但吴晨从来没有妥协过。

“当时提出‘城市复兴’实际上是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上出发的,它是充满生命力的,就像文艺复兴对人类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一样,我希望的是城市的人居环境有一个飞跃提升,而不仅仅是对应衰败的一种改变,对应衰败的改变其实是城市更新,当时我们想得更远。”吴晨表示。

更远大的理想

“城市复兴”先行者吴晨:希望我的作品可以为城市为人民服务

夜幕下的南京南站。受访者供图

1958年8月,世界第一次城市更新研讨会在荷兰海牙召开,会上首次对城市更新理论概念进行了阐述:“生活在都市的人……对于自己所住的房屋的修理改造,街道、公园、绿地,不良住宅区的清除等环境的改善,尤其对于土地利用的形态或地域地区的完善,大规模都市计划事业的实施,以便形成舒适的生活,美丽的市容等……所有这些有关城市改善的建设活动,就是城市更新。”

世界上首次城市更新大会是为了应对欧洲战后快速城市重建所带来的城市问题所开,战后欧洲很多城市毁于战火或多少受到战争破坏,毁坏严重,伦敦金融城60%、70%被炸毁,柏林亦是如此。后期,经过十余年重建和快速发展,一些城市病开始出现,如交通堵塞、城市空心化等。当时的政府希望通过物质空间的提升逆转或者改变城市空心化现象。

因此,目前国内城市更新也是更多基于对当下城市发展问题的一种物质空间的改善,如对老旧小区的改造提升和低效楼宇利用的提升等。

从国际城市发展的维度上看,城市更新是一个阶段性行动。这60年来,世界的格局、城市发展的模式已不断发生变化,关注的重点也在变化。

今天,政府重提城市更新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吴晨认为城市更新更应该是一个更长维度的一种运动,因为人类的未来在城市,越来越多人口会汇聚到城市追寻美好的幸福生活和人生的理想,因此从更长维度看,只有城市复兴才能担当起这个伟大的愿景和重任。

“如果说城市更新是对标‘十四五’发展阶段,那么城市复兴对标的是更长的发展维度,如对标2035年,甚至是第二个100年到2049年、2050年的维度上。”吴晨表示,城市复兴是一个永恒的运动,它能够融汇体现政治社会、经济产业、文化、生态、科技五大系统,这五大系统编织起了社会发展的主要内涵和动力,城市复兴是城市更新高级阶段,能够推动中国城市迎来一个像文艺复兴时代的一个规划。

“城市复兴”先行者吴晨:希望我的作品可以为城市为人民服务

改造后的三里河公园。受访者供图

实际上,吴晨希望在中国城市中探寻到、实践出迎来像文艺复兴时代一样对于整个人类发展的伟大飞跃。

吴晨认为,文艺复兴绝不仅仅是出了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三位巨匠,其实它是人类历史上哲学、思想、科学、艺术、建筑全面的培育与复兴,如第一次科学革命就始于文艺复兴时代,它是整个人类历史上的一座丰碑,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我们也希望在当今这个时代,创造出属于中国的城市复兴的文化与价值。

“现代城市中,人与居住最大的矛盾和问题就是缺乏一种系统观念来看待城市。”吴晨说,

钱学森先生和吴良镛先生曾经说过,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它包罗万象,是一种最为复杂的社会形态,这也是在城市复兴理念中提出五大系统的原因,通过五大系统应用,能够缓解城市病、激发城市活力、昂扬城市文化,能够让居民获得幸福感。

吴晨认为,只有系统地研究城市的发展,才能解决城市病,比如交通拥堵问题,它不仅仅是交通设计层面的问题,其与就业、土地供应、产业布局、空间格局、通勤时间等均有密切关系,是一个城市的系统性问题。

“城市的存在是为了让人民能够享受和获得更美好的生活,我的工作就是要创造这一条件,让城市中的人民更有获得感,这个想法看上去很朴素,也是经历了一个过程。”吴晨说,作为一个建筑师、规划师,以及研究城市的学者,如果他的设计理念、思想、行动、实践与社会发展的时代和背景契合,被人民所接受,被城市所接受,也能被政府所接受,这将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对 话

“城市复兴”先行者吴晨:希望我的作品可以为城市为人民服务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首钢集团总建筑师吴晨。中房报记者刘洋/摄

中国房地产报:从2016年全国两会到“十四五”规划,“工匠精神”屡次被提及,您对“工匠精神”如何看?为什么现在要坚守这种精神?

吴晨:《周礼·考工记》就提出过匠人营国的制度,这是很有思想的。从春秋时代鲁国人鲁班,到明代领衔修故宫的蒯祥,再到清代的样式雷,这些工匠人物不仅创造了中国独一无二的建筑文化,也将工匠精神传递到今天;他们不仅仅是匠人,也是创作者和创造者,今天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世界上最宏大的宫殿群落,能看到斗拱飞檐的气势,能看到颐和园花镜般的环境和气氛的渲染,都得益于这些大国工匠们。

但是今天,再提工匠精神,我认为不仅要有匠人营国的一种思想,也要有鲁班、蒯祥和样式雷的一种担当,还要有国际上那些精益求精的匠人们对于科学的一种追求,而不仅仅满足于一种手艺和工艺的传递,我认为这是在新时代下工匠精神应有的内涵。

中国房地产报:在具体的工作中,您是如何坚守这一精神的。

吴晨:工匠精神,与建筑设计行业有一种天然的契合感。作为建筑师,我们要像工匠一样,脚踏实地,并最终落实到你的作品之中,实现理想与愿景的完美结合。但长期坚守需要有强大的内心,强大的内心就是一个人的责任感。作为一个专业技术人员,没有一种坚持和坚守,仅仅是希望通过某个作品吸引眼球,在短时间内获取认可,这不是我的人生哲学。我的人生哲学就是不断的努力和坚持、坚守。

中国房地产报:作品往往代表了个体的思想和社会发展,您希望您的作品传达出什么?

吴晨:我希望我的作品可以为城市为人民服务。


编辑:温红妹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吴晨
5
1
评论(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Copyright2018-2020 CREBZFB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51690号-1

京公安备:11010502039233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5767558

中国房地产报

房地产行业门户

打开APP
Close moda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