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房报·长租
A+
新春走基层丨住上小洋楼,不离乡就业:脱贫的日子更有奔头

中国房地产网

2021-02-24 17:56

中房报记者 李燕星 通讯员 王舟 马健

北京贵州云南报道

脱贫攻坚战收官,开往小康生活春天的列车靠站,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成为下一个站点。

2021农历新年到来之际,记者再次走访曾经贫困面积广、贫困程度深的贵州毕节与云南怒江,与那些曾经被贫瘠深深困住的人们交谈:走上幸福小康之路的贫困户们、跋山涉水寻根问源的年轻扶贫人、转换思路带乡亲致富的领头者、昼夜走访田间地头的扶贫干部……

“死过一次的人”助人无数

农历腊月,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洋溢着浓浓的年味。

大方县恒大二村社区主任助理周小军正忙着给村民们送“温暖”,他根据政策,为患有疾病的一对夫妇申请了救助金,搭建了手术救护通道;还为一名母亲患有精神疾病的小孩,申请了过冬衣服。

“大冷天穿得那么单薄,心疼!”周小军说。这不禁勾起令他哽咽的往事,“以前最愧对的是大女儿。那时她7岁,刚上一年级,每天6点钟起床,走一个半小时路去凤山乡小学。晚上走夜路回家经常说害怕,我们却无能为力”。

这是周小军2015年的一段记忆。谁也不曾料想,这位积极申请入党、积极助人的中年人,曾在2015年因车祸卧病在床,妻子每天早起捡煤,无暇接送早出晚归走山路上学的孩子。

“绝望”,周小军吐出一个词。母亲致癌已经使得家里负债累累,又遭遇飞来横祸。

母亲去世后,周小军一家6口人挤在不到20平方米的破旧木房子中,房顶上加盖石棉瓦、贴上塑料胶布,也防不住夏天的大雨与冬天的寒风。

2016年是个真正意义上的春天。周小军经过锻炼,身体恢复至可下床慢行。与此同时,2015年12月响应号召帮扶毕节的中国恒大,在2016年也启动了首批易地搬迁帮扶工作。

周小年成为首批易地搬迁的建档卡户。一家人在2016年9月搬进恒大二村,分得一套120平方米的新房。

“新房子是外观好看的小洋楼,免费拎包入住,楼下广场就是健身器材,对于我的康复特别实用。”周小军表示。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可以在恒大二村附近的学校上学,再也不用独自走黑漆漆的山路,周小军的妻子也在周边学校做起了宿管。

连周小军的邻居——“网红奶奶”张正英也跟他念叨,“活了这么大岁数,从来没听过免费的房子”。

“我是死过一次的人,更了解疾苦家庭的心情,更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现在日子好了,我们更要积极乐观地生活。以前舍不得买的年货,现在也舍得了。老父亲看着我们夫妻都有工作,也变得爱笑了。”提起现在的生活,周小军开朗地说。

周小军是恒大帮扶毕节22.18万易地搬迁群众中的一员。5年来恒大无偿投入57亿元,在毕节10个区县建设17个移民搬迁社区、50个新农村。

孩子上学再也不用到处借钱

哞哞……

2月3日上午10点钟,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恒大援建大方县纯种安格斯牛第十六育种场传来阵阵牛叫声。44岁的张文先,是这里的饲喂辅助工,除了在牛舍撒料、清粪、打扫卫生,她还有一个特殊的任务——接生小牛。

“我现在还学会了给小牛打针。”张文先告诉记者。她还熟练使用多种机械设备——撒料车、装载机、TMR全混合日粮加工监控系统等,摇身变成一名“产业工人”。

2017年10月,张文先作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被安排在育种场工作。此前,她并没有养牛经验,只是和丈夫在建筑工地和泥,工作不稳定。上有两个患病老人,下有三个上学的孩子,生活困窘。

进入育种场后,经过培训学习,张文先成为熟练的“牛保姆”,每月工资由2400元涨到3200元,每年还能拿到2000元的安格斯牛分红。

“孩子每年开学费用差不多1万元,以前全靠借。”张文先说,“现在基本都还上了。日子没有那么愁了,孩子们马上就要回家过年了,高兴得很。”

像张文先这样通过产业扶贫改变命运的人还有很多。据了解,恒大5年来无偿投入44亿元,带动20万户、70万贫困人口发展产业,并引进79家上下游企业,通过市场化手段建立长效持久的脱贫机制。目前,恒大助力毕节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冷凉蔬菜基地、全国最大种群的安格斯牛养殖基地,以及贵州最大的食用菌、精品水果生产基地。

2108人绕了地球50多圈

“我怕高山,更怕他们无助的眼神”。被问及“怕吗”,恒大一位扶贫队员这么说。

他们,正是与周小军、张文先这些建档立卡贫困户一起奋战的一线战士。

5年来,为确保精准脱贫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恒大扶贫队员与毕节广大干部群众并肩作战,一家一户走,累计行程200多万公里,详细掌握毕节全部28万多户、100多万贫困群众的致贫原因、发展意愿等情况,进而因地制宜制定帮扶措施,达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

在恒大扶贫队员王舟(化名。注:尊重当事人不愿具真名的要求)的印象里,在这份大数据图景中,平时文弱白净的女同事竟然那么能吃苦,村干部也难免在暴雨的山路中迷路,下户途中遭遇爆胎、翻车、被野狗围攻、被蛇咬、山体滑坡等,乃“家常便饭”,“五加二”、“白加黑”,是真实工作剪影。

他走过最远的一趟路是,为走访一户老乡,早上6点多起床,在大雨滂沱的山路上驱车3个多小时,又爬山、趟河步行4个多小时,返回公司时已半夜11点多,鞋垫袜子都走掉了,脚被水泡得像个大红萝卜。

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最纯粹的崇尚,是他们留在这里的动力。正如王舟记忆里难忘的这一幕,2016年4月,听说扶贫队员要来,一个叫小敏的女孩默默地守在路边3个多小时。当把文具、衣物和熊娃娃递给她时,她欣喜害羞的接过去,紧紧地抱着娃娃,眼睛里闪烁着晶莹。当扶贫队员离开时,小敏问,“你们下次还来吗”?

无数这样钻心的细节,让毕节大地上开出一首首饱含深情的歌谣:“一条长凳知心事,帮你解忧愁”“爱在这里,家就在这里”“梦的脚步在路上,征途依旧在前方”……这是属于2000多名扶贫队员的故事。

“脱贫攻坚结束后,集团指示要保留一支专门专业的队伍,常驻帮扶地区助力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更大力量。”王舟说。

打工人变成乡村致富带头人

鼠年岁末,云南怒江州泸水市大兴地镇自扁王基村的换届选举如期进行着。35岁的祝荣新仍旧当选两委班子重要成员,兼团支部书记。他最近正忙着为村里的五保户、7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米油和慰问金。

中学毕业的祝荣新,曾在建筑工地务过工、在昆明当过保安,后来做起了核桃收售生意,其中一部分是“六个核桃”的原材料。

2016年6月,中交房地产集团驻怒江挂职扶贫干部王慧奇找到了祝荣新,带着他在怒江两岸尝试火龙果种植开展产业扶贫。

发展火龙果产业的初心,来自他们在瑞丽考察时的一次偶遇,被又大又甜的火龙果吸引后,他们迅速向当地果农了解到火龙果种植的条件与方法。

很快,在中交集团、中交房地产和大兴地镇党委政府支持下,投入资金312万元,成立泸水荣新火龙果基地,带动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从零开始摸索种植。

以此为基础,祝荣新成立火龙果种植合作社,担任理事长,引入了“公司+种植大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经营模式。

“短平快”的经营路子迅速有了成效。2017年,一期60亩火龙果有了不错的收成,2018年,30户贫困户每家收到1000元分红。2020年,大兴地镇火龙果种植规模已经达到531.6亩,并已经开始销往云南以外的更多地方。

“中交是恩人。要富大家一起富,这比一个人做生意更有成就感。”祝荣新表示,“自扁王集村原来300多户建档立卡户如今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途径全部脱贫。”

传南珍是典型代表之一。2016年初,他们夫妇只能靠在镇上打零工维持生计,加上家里3个孩子中有两个在读书,生活困窘。

2017年5月,传南珍被吸纳进火龙果种植产业基地工作后,管理着100多亩火龙果种植园,这极大改善了其家庭收入。如今传南珍年收入可达6万元,并且正在积极申请入党。

边陲小镇突破贫困与疫情重围

在同样进行着换届选举的怒江州泸水市片马镇,镇党委书记张艺缤正在部署疫情防控工作。片马镇是祖国西南边陲的一个国门之镇、边贸之镇,国境线长达64.44公里,占了整个泸水市国境线的近一半,疫情防控任务尤其重。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由中交房地产集团帮扶投资80万元的民族服饰扶贫车间,依旧克服天气与疫情影响,在2020年3月全面建成使用。

扶贫车间结合片马独特的绿色自然资源、红色旅游资源,组织引导支持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留守妇女、富余劳动力到车间从事手工艺品制作、民族服装制作、农产品加工等生产活动,解决“造血”功能。

目前,扶贫车间初步解决35名不适宜外出务工的劳动力的就近就地务工问题,老百姓们在照顾老小的同时,也增加了一定的收入,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与此同时,扶贫车间还开展技能培训,首批11万元的订单已经完成。

扶贫车间是片马镇精准扶贫的抓手之一。张艺缤介绍称,中交房地产集团2020年帮扶98万元,其中8万元用于补助搬迁住房建设,住宅位于地质隐患灾害点又无力搬迁建新房的两户村民的住房问题得到解决;2万元用于补助建设两个农家乐和鱼塘,岗房村、古浪村实现农家乐“零”的突破;12万元用于完善四个行政村幼儿园的教学条件和生活条件,让孩子们可以有午休的地方;40万元用于发展雪莲果种植产业;18万元用于新建挡墙,岗房村委会办公用房的地质灾害得到了根本性解决。

“以前家长早出晚归,中午没空接孩子,很多小孩都是临近中午被送到学校,下午四点多被接走。”张艺缤讲述了一个细节,“现在幼儿园增加了宿舍,孩子们就可以有地方午休。”

种种努力背后,一组看得见的数据是:2013年底,片马镇建档立卡人口159户521人,贫困发生率为38.34%;截至2020年底,全镇建档立卡户261户1011人,贫困发生率已从38.34%降至0%,所有建档立卡人口全部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均收入、住房保障、医疗保障、安全饮水得到全面保障。

这些,为怒江地区大力发展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了先行样本。


编辑:温红妹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签:小洋楼,不离乡就业,脱贫
0
0
评论(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Copyright2018-2020 CREBZFB 版权所有

京ICP备17051690号-1

京公安备:11010502039233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5767558

中国房地产报

房地产行业门户

打开APP
Close modal

TOP